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曲艺,欢快悠扬的曲调、生动活泼的舞台形象,紧跟时代的灵活唱词,这种独具客家特色的传统民间曲艺,被称为“落地花鼓”,是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。
伴随着欢快悠扬的曲调,表演队伍手持小钹、小鼓、斗锣等道具,在舞台上欢快地又唱又跳起来,融合了民间曲调和西洋打击乐器的音乐,节奏感强,风格独特,生旦丑三个角色形象生动活泼,唱词里“采春茶”“甜娘酒”等生活元素的融入,也让观众们仿佛置身于客家民俗风情的美丽画卷之中。这便是我县文艺工作者们根据传统曲艺改编的创新之作。
【平远文化馆副馆长 洪树湘:原来的落地花鼓人员比较少,只有生旦丑一组人,现在我们经过初步的改革,保留原有的精髓,一组人马生、旦、丑,加入六个伴舞,舞台就比较活跃,再加上音乐,用比较现代的,加入了民族的,加入了西洋音乐,做铺垫,出来的效果使现在的观众比较容易接受。】
洪树湘是落地花鼓的第九代传人,她现在就职于县文化馆,十几年前,因为工作的关系,她接触到了落地花鼓这个民间传统表演项目。对于落地花鼓这个非遗项目,洪树湘经历了从不了解到喜爱,再到热爱的过程。而在学习落地花鼓的过程当中,她通过创新把传统曲艺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。如今,她编排的落地花鼓节目已经无数次登上各类表演舞台,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与肯定。
【平远文化馆副馆长 洪树湘:最高的成就是少儿落地花鼓《客家情》参加了2013年12月31日梅州市文博会开幕式展演,还有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少儿栏目《大手牵小手》梅州行的录制播出。】
据了解,传统的落地花鼓,最初由两人表演,男为丑、女为旦,男似古装戏曲中的小丑,身穿短装鼻嵌短须,多走矮蹲、马步、大步,手执斗锣;旦似戏曲中的武旦,多走碎步、移步,手持双小钹;民国前,落地花鼓增加了“生”的角色来表演,同时吸收了汉剧、采茶、凤阳花鼓的一些特点,每唱完一段歌词,便造型亮相,音乐采用汉调音乐、梆子腔、凤阳花鼓调、客家山歌等。其唱词丰富多彩包罗万千,既有民间歌谣也有古典文人诗作。落地花鼓的表演热情奔放,有唱有舞有说,边念边做,是客家地区传统曲艺表演的一大特色节目。
(平远台记者:莉琴 迎辉)
![]() | ![]() |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