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五大平远客家手艺看过来◢

    

平远客家人,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,在长期手产生活中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手工艺技巧。平远船灯、竹编工艺、落地花鼓......大家知多少呢?


竹编工艺

手编竹具从古至今都是农村劳动人民日常生产、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。如防日晒避风雨的竹笠,装谷、米、豆用的竹箩,装柴草等用途的草篮、畚箕等等。在平远县八尺镇就有竹编工艺的传统。

查证平远县八尺镇的韩氏、张氏族谱,该镇的竹具编织工艺早在200多年前已盛行,是张姓十二世、韩姓十五世祖公师从福建竹编师父学来的,至今已传至第二十一世和二十五世。据老人讲述:此项手编竹具工艺属世袭传承,并立有规矩:“只传内,不传外;只传男,不传女”。张姓人擅编竹笠;韩姓人擅编竹笪、笏箕、米筛、糠筛、簸箕;肖姓刘姓人擅编谷箩、猪笼、菜篮、草篮、鸡笼等竹编器具30多个种类。流传在民间有顺口溜:“豪坑笠麻、曾坑笪,寒塘人做罂钵,坳下人擅编笏,个竹人牙牙察。”就是反映其各自特点和世袭传承的佐证。


平远船灯

平远船灯,相传清乾隆年间,皇帝游江南,至东南沿海时,乘坐的龙舟突遇风暴,顺治帝被捕鱼的爷孙俩所救,便封书“渔家乐”三字,并赠夜明珠一颗,作为答谢。当地渔民为纪念此事,制作“彩船”,每逢元宵之际,操船起舞,唱太平、庆丰收。该节目200多年前从福建传入平远生根开花。

《平远船灯》曾两次晋京,四次出国,八次赴省,驰名中外。1998年,平远县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于“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”(船灯舞)。2006年平远船灯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2008年平远县获“中国民间艺术(船灯舞)之乡。


落地金钱

落地金钱的来由:传说明末清初(公元1646),五指石成了抗清根据地,隆武帝在该地用于行乐的的宫廷乐舞,后流传到民间,逐步发展为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。

《落地金钱》的道具采用了3尺长的竹竿,左右两端各凿缝一尺,每缝穿五度竹签,竹签上各串六枚铜钱,首尾红绸加彩。演出时,众演员手握竹竿,上下左右、前后舞动、摆摇金钱,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,节奏优美动听;红男绿女演员不断变换舞姿,变更队形,使整个舞蹈显得既威武雄壮,又生动活泼,多姿多彩,煞为好看。


落地花鼓

落地花鼓在平远县流传己有四百多年历史。其刍型是随“船灯”从福建传入我县的,原为“船上”表演的一段。一百多年前由仁居民间老艺人从“船上”移至地面独立表演,且有发展。把原丑、旦两人的表演改为生、旦、丑三个角色登场。成为民间曲艺的一种特有的形式,后人称“落地花鼓”。

它是以唱、做为主,兼有道白的曲种。其曲主要有“花鼓调”、“瓜子仁”、“闹元宵”、“梆子腔”等曲牌,还有“八板头”、“春传”、“平山乐”作为前奏和过门;器乐以箫为主,二胡、秦琴、唢呐、扬琴、板胡等八音伴奏;打击器有七星盘、响铃、夹板、小鼓、锣、钹;表演按己定幽默,轻松的曲调,编进你想演唱的内容,气氛热烈活泼。


马灯舞

马灯舞主要流传在平远县泗水、坝头等地。马灯是用竹篾织成马身,约2米长,用白布围裹,四周长至地,马腿画在布上,再配上其他颜色、线条、装饰物。马身中间骑坐部位留一孔,能容一人腰围,表演者把马套在腰间,并用布条绊在肩上(绊带隐在上衣内),腰以下部位隐在马身中,骑马者的两腿画在马身上,或制作假肢代替,表演时把骑马动作舞蹈化,表演内容灵活多样。



672014/05/27分享
上一篇:在平远,与你邂逅属于我们的美景
下一篇:相思谷-我爱上的地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