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客家地区,每年到了清明节,都有“挂纸”的风俗,也即是扫墓的俗称。清明节又名“踏青节”,据道光《长乐县志·舆地略·风俗》称:“清明,同行谒墓,曰踏青挂纸钱”。如果这天不扫墓的人,也有外出到野外去,俗称“春游”。
清明扫墓前,需对先祖墓地周围加以清理。妇女们用镰刀割去坟墓周围的杂草。客家人在“挂纸(扫墓)”这天,一大家人带着祭品,即除了三牲(鸡猪鱼)、水果、茶、酒外,还有各种粄。拜祭过程是:先把涂抹有雄鸡公血的草纸(又叫纸宝、墓头纸)挂在坟头上,再按一定数量与距离将草纸放在坟墓周围。上香,先拜祭祖宗,再拜祭墓侧的“后土”,此俗又有“先正穴再后土”一说。拜祭完毕后,焚烧纸宝、纸钱、上代衣等。接着燃放鞭炮,最后是辞坟。
在客家地区农村,清明节的代表性食品为“清明粄”。用采到的苎叶、艾叶、鸡屎藤、白头翁等青叶后,洗干净,挤压成汁,加上米粉(包括少量糯米粉)、白糖,搓成粄团,成粄块后上锅蒸熟,就成了“清明粄”。传统的说法是吃了可以治肚痛、胃肠病等,也是很好的药用保健食品。
温馨提示:
清明祭先祖不忘前人泽被,慎火护山林常使后人蒙荫。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一束鲜花祭故人。”清明节即将来临,在缅怀英烈、悼念先人的同时,大家也应注意文明扫墓,提倡鲜花祭祀、无烟祭祀等环保型祭祀方式,避免山火。
——制作单位平远县旅游局
18 | 2014/04/03 | 分享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