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远第一部客车(1930年)
作者:李程老师
念旧的情怀,年过半百之后,特别的强烈。当下的事,容易忘记;过去的事,越发清晰。有人说,标志进入更年期。凡人承这个衰变亦是自然之事,哪怕你不愿意。念旧,将从未理过的旧事,重新装订在记忆的素笺,总结出人生的一二三,聊作谈资。
“哇噻!”,征得1922年三枪牌自行车照片时,情不自禁发出惊呼。再努力,找到1930年平远第一部客车的照片。偶然的想法,将或许消失的历史照片得以留传,成就了《平远老照片》的出版。沿着记忆的车辙,昔日“车轮”上的经历似乎触手可及。
“我心爱的小马车,驰骋在夕阳里,夕阳和我们在一起,这一辈子难忘记。”我不知道邓丽君是否真的坐过马车,反正我5岁随搬家的马车,吱呀吱呀地从平远县城到石正镇,享受“小主”待遇悠悠地坐在马车杠上走过十五里路,不时与随车而行的妈、哥答话。“教书先生无学堂”,客家谚语道出了妈妈的“窘境”,常常因调动而搬家。1974年,妈妈奉命中行镇良畲小学调往20里远的河头小学,正为搬家发愁时,村支部书记从农田调来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,换铁轮装胶轮,爱生如子的妈,没想到承受如此高规格的待遇。
家里使用过的交通工具中,经久不衰的当属自行车。父亲是平远县城建国后最早的税务干部,经常“公车私用”骑车探家,学校门口一阵铃声响过,我哥飞跑过去。那个时代,自行车在小城可以说是凤毛麟角,没有比蹬自行车更自豪的了。记忆中,坐着父亲的自行车上机关幼儿园,穿过田野、穿过小巷,吃过老街包子,惹来一街羡慕。1981年,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自行车,被保守的老厂长批评资产阶级思想严重。后来,自行车“陪读”于师专,成为同学们的“雷锋”车。悠悠岁月,自行车中的南京大桥、五羊、凤凰等老朋友相继“告老”退役,现在陪我晨运的是“喜得胜”跑车和豪爵摩托跑车。
说来惭愧,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,梅州通火车后才尝铁龙滋味。那时躺在车厢里的卧铺,听了一夜咣当咣当,醒眼到天光。回来几天,连睡觉都觉得墙壁在晃动。乘坐高铁,感受了快速便利的现代交通工具。2010年广武高铁开通后,我带老干部至武汉乘高铁感受“改革开放”变化。我在《感受贴地的飞行》一文中写道:
“坐高铁出行,与汽车比更舒适;与飞机相比更准时,且不受天气影响。过去说‘儿行千里母担忧’,其实亲人朋友在外,谁都有个记挂。邻座的湖北咸宁姓赵的农民,花都打工的儿子买价格不菲的高铁票,让父母的回程不再受十多小时的火车之累,享受到世界最新科技成果。”
2007年家中购进别克凯越轿车,成了一家三口的“爱心专号”。有了车,经常探望300里外的重病父亲变到快捷,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缩短了家的距离,也将亲情拉得更近。如今,“八项规定”的禁令下,在严守公车公用原则下,旧了的凯越又成了自己的“廉政专号”与“摄影专号”,双休尽情享受郊外阳光。
社会的文明进步,意味着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。父辈们“足不出户”的过去,到我所经历的“渐行渐远”,以至“可上九天揽月,可下五洋捉鳖”的中国梦,无不彰显了祖国的文明进步。车轮上的记忆,随着时光的推移,还会留下更长更远的车辙。偶尔咀嚼历史,引发出许多思考,或许更好地走向未来。
上个世纪七十年代,两女孩以单车为道具合影留念。
1986年,平远县百货大楼重修开放时人头攒动,自行车为市民主要交通工具。
上个世纪拥有凤凰单车的时氅知青。
平远石正民间画师沈步云于1922年购买进口的三枪牌自行车,经常被乡亲好奇围观,被称为平远第一辆自行车。他与石正的天主教传教士私交甚笃,传教士向他请教画技,并教他照相技术。照片为美国传教士所照,为平远最早的摄影照片之一。
网搜的马车图,与我小时候(1965年)乘坐的马车相似。
1986年,嘉陵摩托开始进入家庭,属农村家庭高档用品。
1978年,平远县委大院。部分镇文化站长与县委仅有一北京吉普合影。
网图,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车站实况。
1984年,差干至下坝通客车庆典盛况。
网图,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客车。
已经消失的梅隆铁路小火车。
梅州火车站。
网图,乘坐高铁是感受“贴地的飞行”。
配题照片说明:
1930年,时年50岁的仁居镇井下人丘义和以毕生的积蓄从印尼购得一辆36座的“雪佛兰”牌客车、一辆货车和12辆自行车,成立“平远公路胜和汽车公司”经营客运,成为平远客运的鼻祖,开创了平远汽车客运的历史。图为“平远公路胜和汽车公司”的“雪佛兰”牌客车。据照片收藏者冯锡煌先生介绍,其父亲当年为该车随车员工,一次因洪水而车陷水中,公司动员很多人力推上岸并重新冲洗,然后拍照纪念。
——制作单位平远县旅游局
214 | 2014/04/02 | 分享 |